春风拂绿野,麦浪涌新潮。在北方广袤的田野上,冬小麦正舒展叶片,进入起身拔节的关键期。眼下,从青海高原到江淮平原,全国16个省份的农田里,汩汩清流顺着水渠奔涌,6400万亩土地迎来春灌的黄金时刻。这场关乎夏粮丰收的“春耕水仗”,既是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,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。
藏粮于技,数字赋能让“望天田”变成“高产田”。在江苏新禹河灌区,农户打开手机软件,便能实时查看土壤墒情、气象数据,数字孪生平台自动生成个性化灌溉方案;安徽淠史杭灌区,传感器将水情、雨情、农情转化为动态数据,灌溉调度如同指尖指挥。这些场景,正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迈向数字掌控的缩影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水文动力学模型等在农业领域逐步应用,智慧灌溉网越织越密。据统计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49个灌区试点数字孪生技术,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约10%。科技不仅让每一滴水精准抵达作物根系,更让传统农事焕发新生机。青海大通县村民刘延才感慨:“修整后的水渠流量更大,三天就能浇完全村地。”这背后,是科技力量将大水漫灌变为细水长流,将经验判断升格为科学决策。
未雨绸缪,水利工程筑起看不见的粮仓。农田水利设施,历来是粮食安全的命脉。在青海大通县,北川渠管理所将7万亩农田的春灌计划精确到每一天,1170万立方米的水量调配分毫不差;全国9500多座重点水库蓄水量超4800亿立方米,为春耕备足底气。数字折射出中国农田基础设施的硬核升级。从沟渠疏浚到水库加固,从节水管道铺设到灌区整体改造,国家连续多年投入真金白银。仅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央财政便安排2000亿元支持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。如今,旱塬变沃野、瘠土成良田的故事在各地上演。甘肃河西走廊的滴灌系统让荒漠绽绿,河南黄泛区的喷灌设备使小麦亩产跃升。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,既解了农户浇水难的燃眉之急,更筑起粮食产能的“压舱石”。
同心绘就,多方合力下好春耕一盘棋。春灌连着夏收,更关乎全年粮食生产大局。农业农村部近期派出7个工作组下沉14个重点省份,指导农民防范倒春寒、春旱等风险,科学调控水肥。在河北,农技专家蹲点指导小麦促弱转壮;在河南,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……从保面积到提单产,从抗灾害到优结构,春灌已成为粮食生产强基固本的关键一环。当千年农耕文明遇上现代科技,当传统灌溉智慧碰撞数字浪潮,这场春灌早已超越浇水本身,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缩影。放眼广袤田野,智能农机穿梭,沟渠纵横如网,农民笑容灿烂,共同勾勒出一幅人勤春早功不负,沃野良田皆丰景的壮美图景。
春水已至,未来可期。在守护粮食安全的新征程上,每一滴灌溉之水都是希望的种子,每一次科技赋能都是丰收的基石。只要我们攥紧农字金钥匙,定能让中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,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。
作者:戴治国
(编辑:文骥 责编:崔凤娇 校对:田莉 审核:周牧)
( 来源:四川新闻网 )